2)第245章 苏俄崛起与美帝反转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辽阔疆域的超级大国,何况苏维埃革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6年签署的停战协定对俄国的兵役制度和军队规模都作出了限制,但苏维埃政权取代沙皇政权后,这份协定自然变成了一纸空文。通过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苏俄现役武装力量常年保持在150万以上,而在1932年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里,苏俄陆军迅速扩充至82个步兵师及两百多个独立旅、团,一线兵力超过220万人,配备大量飞机、火炮、战车等现代化装备。尽管苏俄政府在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但它与美英联盟的密切联系让西方同盟国不敢有丝毫的大意驻扎在东欧防线的同盟**队从未少于过70个师,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正规部队和准军事化的治安队部署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

  维持此等规模的军事力量自然是一笔惊人的耗费,何况东欧防线及附属设施需要不断翻修、改良。当然,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三年大战,维持中立立场的苏俄政府可没少干趁火打劫的勾当,1932年-1933年的高加索冲突和1933年的北波斯战事是摆在明面的举动,威尔士矿工起义、南乌克兰暴动以及不计其数的工人罢工、示威游行还有布尔什维克运动,这些都跟苏俄政府的宏观策略有着莫大的关联。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1935年举行的同盟国首脑峰会上,各国代表们除在中日停战调停上达成高度一致外,在消除苏俄威胁的问题上也有强烈的共鸣。温和派倾向于同苏俄签署长期有效的和平条约,通过裁减军队、降低军备投入等常规举措保障东欧和平,可此举最大的障碍在于苏俄政府一直坚持西方同盟国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撤军,且不再干涉这两个国家的内政自由。近二十年来,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有大量资本投入的德国、奥匈帝国既不愿意轻易放弃在这两个国家的既得利益,又担心撤军之后红色革命会立即席卷东欧,继而威胁到自己国家的安全,所以无法接受苏俄的这一要求,难被打破的僵局就此形成。

  夏树知道,********绝不是矛盾的本源所在,小威廉和他的陆军将领们之所以对苏俄非常忌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按照苏俄政府公布的数据,其193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奥匈、意大利等国,相当于美国的92%、德国的64%,而仅仅10年以前,苏俄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千辆拖拉机,99%的耕种都靠人畜来完成。

  短短十年,苏俄经济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集中制的优势其实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才是这种变化的关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