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12章 三日后御驾亲征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

  而皇帝亲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首先召见申时行与徐学谟他们先通气。

  毕竟御驾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肯定有风险,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

  朱翊镠早料到,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他轻而易举出征成功。定三天之后就出发,也是不想来回与朝臣纠缠打嘴炮。

  本来,御驾亲征一般流程如下:由皇帝本人提出口头申请,然后大臣们以各种理由阻拦,皇帝本人继续坚持(必要时可附带威胁、耍赖、杀一儆百等措施),再到大臣们无奈表示同意,最后皇帝发布书面声明诏告天下。

  以上流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而耗费时间的多少通常又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权威,以及大臣们的嘴炮水平。

  这繁琐的过程朱翊镠直接省了,其方法还是通过先搞定几个头目,像申时行、吴兑、徐学谟、冯保、陈炬他们都表示赞同,然后再搞定嘴炮水平最高的六科廊言官,基本就可以定调。

  点兵点将由吴兑负责,祭祀由徐学谟负责,因为已经做了准备,只需一天时间完成即可。

  这样看,朱翊镠决定的“三天之后”出征其实并不紧促。

  该交代的也已经交代完了,对申时行、冯保、徐学谟、吴兑、王安,以及郑妙谨与李太后都交代过。

  ……

  不得不承认,从整体来看,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

  除了开国皇帝需要靠御驾亲征来实现统一之外,后继的皇帝们基本都不带兵的,像康熙皇帝这种既爱打又会打的实在是个案。

  而事实上,大部分非开国皇帝的皇帝御驾亲征都以失败告终。

  最悲惨的当然是明英宗朱祁镇,干脆自己成了俘虏。

  反观欧洲世界,皇帝们的战斗热情充沛多了。往远了说,希腊、马其顿作战都是国王挂帅。近一点的有欧洲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皇帝、国王都领兵出战,更不用说近代史还贡献出了像拿破仑这样的战争天才。

  说实在话,中国的皇帝多数看不上所谓的军事才能。在他们看来,一个杰出的皇帝,最重要的是驭人,是把合适的人应用到合适的位置上,形成巧妙的制衡,让所有人都听命于己。

  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则不是皇帝应该考虑的问题。

  所以除了情况确实危急,需要皇帝亮相表态,或是皇帝本人有军事方面的特殊爱好之外,御驾亲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必要性。

  而且,在中国的语境下,战略战术的最高级别一直是“不战而屈人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