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42章 大明水师为何衰落?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明朝官员们,不仅不了解水师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该用于水师的资源。

  大运河开通后,他们把水师调往运河运输粮食,水兵变成了运输工人。

  沿海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师人员被调往京城修建宫殿,本该用于海防的人力被运输业、农业、建筑业所占。

  最为可气的是,短视的皇帝们大量挪用水师饷银。

  1425年停止海上远征,所节省的经费被用来赏赐皇帝的家属。1436年战舰制造被大大削减,经费被用来修造皇帝的坟墓。

  第四,明朝政权的腐化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落后,也是明朝水师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皇帝挪用水师饷银,宦官动用运输船队,军官克扣水兵军饷,并动用战船进行走私活动,都造成了大明水师的疲惫不堪。

  同时整个明朝陷入党派之争,没人关心明朝的海上利益。

  腐败的危害显而易见,但思想观念的阻碍却难以察觉。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有着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缺乏海权观,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

  中国并非缺乏航海传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

  但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只有像郑和等少数人有这样的战略眼光。

  郑和舰队的部分成员拥有海上探险精神,为此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

  然而他们悲惨的出身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些中国古代罕见的航海家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

  以致于,明朝官僚们在1422年趁郑和远在海外之际,终于让皇帝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图,其中一个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让他们感到恐惧。

  不久郑和被召回了,舰队在海港中烂掉,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人。

  海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国防战略中的大陆****,从而使水师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半虚构的中国中心论。中国人自古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把其他国家当作蛮夷。

  沉醉在起初是真实的、然后是虚幻的,最后是伪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去了解朝贡圈外的世界。

  这个特征在大明表现很明显,到了后来大清就更不用说。

  由于落后的地理观,当时认为郑和已经到达整个世界,在海上没有发现与中国可以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水师也变得似乎没有必要了。

  中国中心论带来的文化优越感,就是使得中国执行了一条世界主义的外交路线,尽管也有地缘政治利益和资源贸易上的考虑,但更加注重于价值观的推行和文化的辐射。

  得承认,这种对外战略比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要文明得多。

  可也得承认,这种战略容易漠视本国的战略利益。

  当郑和粉碎了来自马六甲海峡,锡兰和爪哇的挑战时,大明帝国实际上获得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的合法性,从而理论上可以控制亚欧国际航路。

  然而,国人传统的怀柔政策,再次导致坐失良机,否则葡萄牙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远东。

  民族国家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明朝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

  这一切加在一起,便造成一个更可悲的结局:当西欧国家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向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明朝兵部官员刘大夏却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历经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资料给销毁了,而且几乎受到明朝所有官员的一致称赞。

  倘若郑和泉下有知,肯定死不瞑目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

  。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