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顾家族及个人利益,枉顾国家、甚至以损害国家和百姓利益自肥者,自是朕所不容也,其所获之利也终不能衍及后代子孙!

  对此点,朕坚信不疑!

  朕决不允许硕鼠存在于大明!”

  朱由检本来只是想解释一下为何不会对孙传庭有猜忌之心,没想到话匣子一打开,竟然延伸到了君臣相处之道,然后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朱由检认为君臣互信才是治理好国家的基础。

  就像后世一家公司一样,如果老板整日对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工作人员疑神疑鬼,经常怀疑别人是不是在趁机赚他的便宜,对待手下员工扣扣索索,福利待遇几乎没有,那这家公司很难维持长久。

  他这番推心置腹的言论让杨嗣昌的内心震撼无比。

  自秦汉以降,从未有帝王如此坦诚的将君臣之道说的如此直白,而且是直指人心。

  想想历朝历代君臣之间、大臣之间、文武之间的各种争斗,其实全部都是为了私利而起,争斗的目的无非就是因为自己的私利受到了损害,或者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

  这种无休止的明争暗斗,最终伤害的都是国家社稷,以及黎民百姓的利益。

  而争斗的根源大部分都在掌握着国家最大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的皇帝身上。

  就拿大明的历代皇帝来说吧,尤其是中后期的列位,在对待臣下时太过小家子气,舍不得拿出名利来赏功酬劳,最终导致君臣之间离心离德。

  这样就造成了臣下日常所为以欺瞒坑骗帝王为主旨,而皇帝行举更多的是从朱家本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本无人考虑到社稷和百姓的利益是否收到损害,从而使得大明这个巨人最终轰然倒地不起。

  如果皇帝都像今上这般坦荡,这般胸怀宽广,那很多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的政策就不会产生,王朝的寿命也许会延续的更加长远。

  “臣杨嗣昌虽谈不上博览群书、才气纵横之辈,但也算得上读史无数之人,臣从未见过有如我皇这般对臣下坦诚相待之人君者!今日我皇之教诲发人深省,令臣动容,此才为君臣相处之正道也,臣杨嗣昌心内感佩之至,还请我皇受臣一拜!”

  说罢,杨嗣昌起身后神态庄重的整理一下衣冠,趋至朱由检面前拜倒在地,以额触地行了大礼。

  “杨卿快快请起,朕不是说过吗,非祭天大朝等重要场合,跪拜之礼可免,卿何须如此!”

  朱由检微笑的示意杨嗣昌起身回话,心里也是感觉一阵轻松。

  刚才那些想法他考虑已久,今天正好借机讲了出来,目的无非就是借杨嗣昌的口将这番话宣扬出去,让天下的官吏士绅都知道他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物,以此来树立一种为官为绅的新风尚,逐渐改变自古以来官场上倾轧内斗的不良作风。

  不要小看引导的力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古以来莫过如是,只有在朝堂中率先树立起一股正气,才能形成涤荡歪风邪气的浩荡之风。

  只有自上而下的变革才会激发底层的心气,因为只有这种变革才会触动事物的根源。

  “臣适才之拜乃是为我皇明有此明君在位而由衷之拜,绝非趋炎附势媚上之举!臣拜的是我皇明之宏大蓝图,拜的是自此以后朝堂上的浩然之气!臣心底异常期盼众正盈朝后的皇明盛世!”

  杨嗣昌缓缓起身后再次躬身施礼道。

  众正盈朝?

  这个熟悉的说辞让朱由检楞了一下,随后恍然醒悟。

  历史上的东林党人曾经以为,只要他们掌了大权,那便是众正盈朝的盛世开启之时。

  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就这样废了。

  “杨卿有心便好,朕以为凡事都需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方为正道,朕有信心绝不食言而肥,只要你我君臣群策群力,均以羞于内斗、勤于为国为民而荣,那盛世就在不远地将来!”

  就在此时,一名小太监捧着几封书信急匆匆跨入殿内。

  “启禀皇爷,关外急报!”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