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6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续五_唐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法再忽略和坐视下去了。

  就像是杨师古所负责的秘密调查当中,已经验证了当初那份报告当中的大多数现象和问题了;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为了应对需要而不断扩充“三支队”,导致成员素质普遍下降;另一方面也是任务紧张而急于求成的心态使然。

  再者,眼下山南地方的反扑已然再次平定下去了;剩下的问题主要是那些散布在南阳盆地周边,邓襄各州境内的“山河子弟”,也就是是书上曾经提到过,贯穿了有唐一代几乎全部时间的“山棚”。

  他们乃唐东都西南及虢、邓、襄等州深山老林处狩猎之民,再加上历代流亡之民所构成的结社,而春秋迁徙无常游猎山川、河泽之间为生计。因为大多立棚屋于树上,以避野兽蛇虫而得名,俗呼为山棚。

  《新唐书.卷一六二.吕元膺传》:「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

  又与纵横江汉之地,云梦大泽周边亦渔亦贼的“江盗人家”一起,并称荆襄之间的“两大苦”。

  而随着太平军进入湖南而大兴水路运输,并全力发展水师清理各条水路;实际上这些“江盗人家”的存在空间,已然被极大的压缩。

  因此,这些亦盗亦匪的聚落村寨,不是逃入云梦大泽身处苟延残喘,就是成村成寨的接受编管和改造,甚至就此变成水军和渔业生产队的补充来源。反倒是这些横行于北方南阳盆地周边的“山棚”们,倒是有些麻烦和棘手。

  因为他们几乎都是以大大小小的宗族为纽带的群落和结社,来抱团取暖和争夺游猎的山林水泽地界,乃至成群结队的外出骠抄过往商旅,和劫夺地方的财货、女子。

  颇有些类似中国古典版本的“哥萨克”(草原强盗)聚落,虽然历经本朝各代守臣治理和清缴,却是禁止不绝而始终为患不断;因此也有守臣试图诱害为利而收编他们。

  因此,元和时,东都留守吕元膺曾募山棚之民,名山河子弟,使守卫宫城。元和十二年(817),李愬平淮西,部下劲旅亦有山河子弟。但是中唐以来的乱世和灾荒人祸,让历代上山为盗的青壮总是络绎不绝。

  (老弱病残早饿死在家中,或是走填于沟壑之间)

  乃至到了如今唐末之世,江汉到襄州一带仍有山棚活跃,并且因为乱世绵连而有所做大之势,尤其是太平军通过镇反会在山南东道节度使境内所推行的整肃和清理行动;固然是摧毁了喜多横行乡里缙绅所把持的旧有秩序。

  但也让好些被摧毁的豪强、大户余孽和死剩种,逃到山中与之合流起来;进而蛊惑和煽动其中部众,与太平军在平地上推行的清算豪族,编管民户,推行屯田等行为,进行拉锯式的骚扰和对抗。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