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四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续)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就事论事,宇文亮知道宇文温虽然有时行事确实出格些,但总归是能够靠“讲道理”说服的人,如果错了就是错了,马上改。

  所以卫玄等人虽然经常和宇文温意见相左,却能够“斗而不破”,迄今未见一纸弹劾抵达长安。

  而面对经常挑毛病的王府长史李纲,宇文温也同样“讲道理”,对方所指过失若是对的,马上就改。

  对此,宇文亮不忘让孙子多和“堂叔”学:“你看看你叔叔,做错事后,被长史当着佐官的面劝谏,都诚心诚意的道歉、改过,没有丝毫怨言,到了益州后,你也要如此。”

  宇文理点头称是,心里对于二叔是真的佩服,李长史的“威力”他是见过的,总觉得以二叔的能力居然会时不时输给李长史,真是有些难以置信。

  宇文理身为宗室,即将出任益州总管,安抚蜀地,但他年纪太轻,无法独立撑起如此重任,所以需要依靠长史来处理事务。

  宇文亮希望孙子能够像其“堂叔”宇文温那样从谏如流、知错能改,才能他彻底放心让宇文理在益州为官。

  毕竟为了让宇文理出镇益州,可是费了一番功夫,所以不希望孙子在任上出太大的纰漏。

  宇文亮要让孙子历练历练,积攒声望,为日后入中枢担任要职提前做准备,至于太年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因为当年出镇蜀地的宇文宪,也不过十六七岁。

  益州富庶,朝廷必然以重臣或者宗室坐镇,但益州和并州不同,不需要面对强敌突厥,所以宇文亮觉得宇文理在益州总管任上可以将精力放在民政,很容易做出政绩,对于积攒声望是很有利的。

  宇文亮为了培养孙子,作了一番布置,但这是长期规划,对于他来说,掌握权力,不让大权旁落才是最紧要的。

  十年前出了个杨坚,宇文家差点被杀绝,两年前尉迟惇忽然难,宇文家的局势同样危急,宇文亮可不想再来第三次,到时候一不留神,可真就要完了。

  这就是现实,权力不能拱手让人,否则就等于把刀把子递给别人,届时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完全看他人心情而定。

  宇文亮不相信那些权贵、世家门阀,不相信这些人忠于宇文氏。

  宇文氏经营关中数十年,那么多女婿、亲家,结果在大象二年出事时,这些亲家一个个袖手旁观,甚至还助纣为虐,所以宇文亮不会相信这些权贵的忠心。

  他若是放权,谁能保证掌权的人会不会是第二个杨坚?

  而若是归政于天子,他和儿子、孙子的性命,同样系于天子一念之间。

  若天子是武帝那样的明君,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做个清贵藩王,可万一天子是宣帝那种昏蛋,他一家就要完了。

  这不是宇文亮找借口,而是有前车之鉴。

  他可记得清清楚楚,十年前,侄子(次子)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