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蹒跚学步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需要什么曲轴,不需要什么变装置,用四台蒸汽锅炉,两两一组,每组各自给一个汽缸供汽,每个汽缸推动一个连杆,然后连杆“转动”转动轮桨的同轴摇臂。

  这样的技术方案“简单粗暴”,绕过了许多技术难点,简单可行。

  蒸汽锅炉用的是现成产品,那就是蒸汽抽水机的锅炉,不需要研制什么“新型号”锅炉;既然不需要曲轴,就不用头痛如何制作出合适的曲轴来。

  如此一来,虽然没有高出力的蒸汽锅炉,蒸汽船轮桨的转动度不怎么快,但总是能划水,让船只动起来。

  左右轮桨分别被不同的动力转动,其的转很难保持一致,导致航行时“走偏”,但这问题很好解决:靠着船尾舵来保持航向即可。

  至于转弯的问题,因为左右轮桨没有配备变器,船只自身掉头时当然需要很大的转弯半径,那么直接靠人力拖船来调头,也不是不可以。

  丢下大量技术包袱的新方案,让制作出来的蒸汽船有了一套结构简单却可靠的传动装置,船上机械所产生的振动也小了不少。

  最大的振动源是轮桨转动时产生的颤动,只需要在左右两个轮桨的同轴摇臂上加平衡块,就能有效降低振动。

  振动源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船只因为振动而导致船身变形、开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无数人的努力,换得实验蒸汽船今日航行获得成功(即将成功)的结果,对此大家都很高兴,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船只的航太慢了。

  按照新方案制造的实验蒸汽船“实验十五号”,航行度很慢,按照航行七小时下来的统计结果,平均时大概是八里。

  这是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航行所具备的度,没有顺水、逆水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实验蒸汽船的正常航。

  而一个成年人,行走在平地上,保持正常行走度,其平均行走时至少有十里。

  换而言之,如今的“实验十五号”,只是解决了持续航行的问题,而航太慢,连一个人的步行度都比不上。

  若以人来比喻,这个时候的蒸汽船,大概就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罢了。

  这么慢的“静水”航,让蒸汽船没有任何实用的意义,因为船的自重大,在大河里顺水时航行度比不上不需要烧煤的正常帆船。

  而到了逆水时,蒸汽船的航行度会更慢。

  但这不是技术人员当前要纠结的问题,大家都想清楚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不然会噎死。

  技术难关,要一项一项攻克,先要确保蒸汽船能维持至少八个小时的持续航行能力,这期间锅炉不会爆炸,船身不会开裂漏水,这样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再解决航问题。

  上级对蒸汽船的要求,已经放宽很多,这让技术人员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和构思。

  也许再花上五年、十年,“蹒跚学步”的蒸汽船,就能够“健步如飞”,在江河湖海里尽情航行。

  甲板上,人们都在看着挂钟,等着让人激动的时刻到来。

  船舱里,锅炉工正在给蒸汽锅炉加煤,这地方很热,所以锅炉工们轮流“值班”,好不容易熬了那么久,眼见着时间就要到了,他们也很激动。

  然后现一个问题:船上的存煤不够烧了。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实验蒸汽船持续航行八小时必须是在全航行的前提下完成,要靠船只自己携带的燃煤提供动力,不得借助“外力”。

  为此,技术人员经过一系列计算,设计船只结构时,将煤仓大小也考虑在内,才最终有了“实验十五号”的成品。

  煤仓按要求是有盖的,所以不存在堆出小山的可能,而现在,船上燃煤不够了。

  问题出在哪里?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技术人员急得脑袋冒汗,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先前的计算有问题。

  这是设计时就落下的病根,想改,已经来不及了。

  降低锅炉出力的做法是作弊,是不允许的,所以船上人员眼睁睁看着船慢下来,轮桨渐渐停止转动,而时间,仿佛凝固了。

  距离八小时,还差三十分钟。

  蹒跚学步的幼童,眼见着即将抵达终点,却一不留神摔了一跤。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