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07 死猪怕烫_大艺术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扔到电影市场里,估计引爆话题之余引火烧身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八十。

  凯瑟琳-毕格罗准备好剧本之后,几乎有大半年的时间就在寻找投资者、惨遭拒绝的过程中度过,即使是詹姆斯-卡梅隆能够提供的帮助都十分有限。这就是社会现实!电影公司是利益至上的,而不是做慈善的——即使要做慈善凯瑟琳-毕格罗也还没有这样的声望成为候补者。

  其实,如果是“拆弹部队”这样一个提案到了埃文-贝尔手上,估计也很难找到投资也许会比凯瑟琳-毕格罗阻力稍微小一些,但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好像当初埃文-贝尔在“加勒比海盗”之后的最鼎盛时期,接拍了“断背山”,质疑、反驳、批判依旧是如雨倾泻而来。

  最后,凯瑟琳-毕格罗在去年的暑假,得到了位于法国的欧洲电影资本基金(fcef)的支持,获得一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成本,使“拆弹部队”项目得以启动,并且在该基金会的帮助下,前往约旦和科威特——伊拉克依旧无法取得许可—实地取景拍摄。

  从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拆弹部队”的拍摄过程是多么艰辛,而由于同样的原因—话题敏感、题材严肃,唯恐引爆地雷的发行商也都不敢接手“拆弹部队”的北美发行权。这和当初的“断背山”、“华氏九一一”其实是一个道理,好莱坞的潜规则不是一个导演或者几个演员就可以改变的,题材的敏感就决定了电影公司敬而远之。

  而“拆弹部队”所触碰到的不仅仅是好莱坞潜规则,更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敏感地带在大选年的环境之下,任何一点火星子都会被放大成为火把,何况是“拆弹部队”这样一个火堆,人们自然是将其当做火山来看待了。所以即使是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