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5节_天可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儿最后是算到薛崇训头上的,因为他当时是整个东征军的老大;但宇文孝认为有可能此中的来龙去脉泄漏出去了,崔家会仇恨他。

  谁有可能惦记着自己,先下手置之死地而后快,是宇文孝一直信奉的处事原则,也是在江洋黑道上历练出来的狠劲。所以明明是他自己对不起崔家,不仅没有愧疚之心,反而视若死敌。

  宇文孝又道:“崔明善这类人早就该被清除出官府,不知怎么之前还在尚书省当着官,诸位都不体谅圣意的么?崔日用当初是李隆基一党,后来又联络李隆基造反想卷土重来,因此被灭门。崔明善此人是滑州崔氏一族,诸位这么想想,该怎么办?”

  萧至忠神色凝重,叹了一口气道:“话虽如此,只是在同僚面前不好交代。政事堂诸公早就达成共识,宜施仁政以复元气,现在咱们为了逢迎今上,为了这么一点事就灭了满门,怎么也不像是仁政,有悖国策。”

  这时李宓提出一个建议:“我倒是想到一个法子。杜公(杜暹)攻占营州后欲治理当地,但胡人是多数难以教化,需要迁徙大量汉人。可是营州关外战乱之地,耕田也开垦不多,汉人百姓极不情愿向东北迁徙。今贾、崔二家坐法,何不杀掉主犯一二人,其他的全部流放至营州:一来有利于国家,也是对杜公的支持;二来流放就比杀人更缓和,给朝野的印象没那么残暴。一举两得之事,你们认为如何?”

  萧至忠见宇文孝一门心思要满手沾血,李宓这个主意无疑是妥协折中的办法,他想了想便勉强表示赞同:“若宇文公也同意,咱们审的时候就这么办,然后写奏章递上去看情况。”

  宇文孝一寻思那营州离京几千里,把人送走也可以算一件好事,毕竟萧至忠和李宓两个人都同意了,他一个人也不好强争。

  三人商量妥当便在刑部大堂开堂审理,这地方很少有审案子的时候,也就是这种钦案才在这里办。审理一般案件的是府、县衙门,刑部只是复查和监管这类政务,并不直接去办。

  这倒省去了许多麻烦,因为府县审案可能有人围观评论公正,却没人能跑到中央六部衙门来凑热闹。三个主审官内定了要杀两个人并流放人家全家,这真正算得上非常重的刑律了,比杀人罪还要处罚得重,除非给安上谋逆的罪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一开始公案上的人就一顿棒喝,将“居心叵测图谋造反”等帽子给当头罩过去再说。

  至于罪犯认不认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认也能给定罪。这事儿涉及的是政权社稷,自然在不能和民事案子相提并论,连规矩也不用遵守,只要有谋逆的嫌疑,便无须太多的佐证。

  主审官们找了一些“物证”和认证,一番推论之后就定案,要主犯画押。贾焕等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