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章 法仁之辩_尊师孔仲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亲疏关系,向赵鞅表明,他作为赵氏臣子,明显要比两个鲁国的外人更值得相信。

  至于一个敢于罪人,则是在指责儒生们提倡的仁政,不过是为了维护一个好名声而异想天开的产物。

  子贡正想开口还击,忽然感觉有人扯了扯他的袖子。

  他侧目望向一方,发现宰予的嘴唇微动。

  看他的嘴型,宰予说的赫然是:“别中了他的圈套。顺着他的话说,我们怎么说都是不对。”

  子贡这才发觉自己急火攻心,险些着了董安于的道。

  他赶忙闭上嘴,安心调理心境,尽全力压下怒气,让脑子重新恢复冷静。

  而在子贡调整状态的间隙,宰予立马开口填补上这个空白。

  刚才子贡说话的时候,他就认真分析过现在的形势。

  董安于深受赵鞅的信任,一直为赵氏尽心尽力,如果从亲疏关系入手,那他们只会多说多错。

  而如果从施政方略上来攻讦董安于也行不通。

  因为董安于虽然施行‘不赦之法’,但他督管下地时的表现有目共睹。

  施行不赦之法后,下地确实如董安于所说的那样,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在春秋战国这个节骨眼儿上,推行严刑峻法就是比提倡仁义道德的效果更好,秦国能够凭借商鞅变法一统天下就是明证。

  所以宰予要想取胜,既不能从虚幻之处出击,也不能完全从现实角度进行论证。

  唯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从中看见取胜的希望。

  宰予竭力思索着,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他冷笑一声,昂首上前一步,朗声向着董安于拱手施礼,随后陈述道。

  “您认为提倡周礼就是不用法治,这是不正确的。

  刑罚,这是自古有之的东西。

  但国家制定杀戮罪犯的法令,其目的是为了禁绝奸邪,而不是为了杀戮百姓。

  《尚书》上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

  刑杀必须要符合正义,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

  我听说,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斩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

  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

  究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于百姓,而在于负责推行教化的统治者。

  明明是执法者执行法令不力,却把罪责推到百姓的头上,说是他们不遵守法令纲纪。

  之后又派人拿着残酷的刑杀去恫吓他们,这种行为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在残害百姓啊!

  随意横征暴敛,使得百姓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食不果腹,自然会生出触犯法令的奸邪之心。

  富裕后遵守法令,这是较为容易做到的。

  贫穷却要求他安贫乐道,这不是寻常人能忍受的。

  如果无法使得百姓富裕,也不对他们加以教化,却又苛求百姓遵守法令,这难道不是天下最残暴的罪行吗?

  这种做法,才是真正不

  请收藏:https://m.ykx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